講座資訊
講座日期:2024年10月20日16:00~18:00
講座地點:國家影視聽中心多功能室(新北市新莊區文藝路2號1樓)
講座主持:陳煒智 ;與談嘉賓:袁子賢、賴蔚炅
講座主題
2024年影迷俱樂部的第四期活動即將於10月正式啟動,為期兩個月。本次活動呼應全台各地每年10月所舉辦各項尊重多元性別的系列活動,盼能致力於提升社會對多元性別的認識與尊重,並希望藉此機會,結合電影藝術、電影歷史,深論華語電影中的性別議題。這些推薦影片不僅反映了多元性別在華語電影文化中的豐富面貌,還展示了性別議題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背景下的變化及發展。
精選推薦影片:
《化身姑娘》(1956)
《刀馬旦》(1986)
《倩女幽魂》(1987)
《夜奔》(2000)
《鍾無艷》(2001)
《孽子》(電視劇)(2003)
《艷光四射歌舞團》(2004)
主題簡介:
2004年,正是台灣本土電影產業跌至谷底的年份。周美玲導演的《豔光四射歌舞團》異軍突起,在第41屆金馬獎各方強敵環伺之下,仍跑出了六項提名、三項得獎的佳績。
一轉眼,二十年過去了。
在過去這二十年間,台灣社會在「性別」這個大課題上,已經有了極大的態度轉變。本期「影迷俱樂部」的選片,特別聚焦在三個不一樣的時間點:1950年代、1980年代、21世紀之初,從這三個時間點切入,追溯脈絡,再透過講座、訪談,學者的分析、影人的回憶,從中拉開線索,連綴成整條源流。
主標題的「雌雄莫辨」也是一句提示,藉由這個提示,點出「扮裝」、「易服」由原先的「表演動作」,逐漸邁向具有「性別命題」、「態度」,甚至是「使命」的「有意識表演」。
1950年代的華語電影,在《桃花江》式的歌唱片風潮影響下,回望上海時期舊作予以新編新釋的作品,所在多有,《化身姑娘》便是一例。最早,它是1936年的電影,由方沛霖指導,袁美雲主演,當時轟動九城,瘋狂的票房紀錄不僅催生了續集、三集、四集等等,也樹立所謂「軟性電影」的分類。1956年,香港攝製、由林翠、張揚、王萊、王元龍等主演的同名《化身姑娘》,便是舊作重拍。故事裡,老翁因「重男輕女」的觀念致使孫女需假扮男性,以悅親心,如此這般的情節設定,使這樣的「易服」動作,多了幾分「彩衣娛親」的況味,片中林翠身穿俊帥西服,大唱〈遊龍恰恰〉的段落,也跟彼時的青春潮流緊緊相連。
1960年代的華語影壇,因為凌波狂潮帶動以女演員反串小生的黃梅調電影大行其道,「易服」的題材在電影圈不僅是「顯學」,更是重要的「商業機制」之一;除了反串小生,武俠片世界當中的「女俠」角色,也透露出逼人的英氣,鄭佩佩、上官靈鳳、徐楓,一位接著一位,躍登銀幕,走紅國際。
來到1980年代,港產電影全面大爆發的黃金時期,《刀馬旦》和《倩女幽魂》無疑是賣座強片中的佼佼者。《刀》片中林青霞的中性扮相,英姿颯爽,風度翩翩,可謂是她從《金玉良緣紅樓夢》的賈寶玉到後來《笑傲江湖》裡的東方不敗,幾次出色「易服」形象的精彩連結。
至於《倩女幽魂》,張國榮的寧采臣和王祖賢的小倩,在書生、倩女的傳統軌道上展現出不同時代的微調,然而在姥姥一角,有別於古典舊作之夜叉造型,直接以雌雄同體的樹妖為主設計,勾勒出全然不同的魔幻詮釋。
「性別」議題在1990年代中期和後期,從之前的「扮演」,被拉抬到與國族、歷史、文化同等層次。幾番纏繞,盤根錯節,相應相生的層級,《霸王別姬》是箇中代表,從百老匯話劇到好萊塢電影的《蝴蝶君》也是名作之一。跨入21世紀,《夜奔》牽動著傳統戲曲的脈絡和文化根源,《鍾無艷》則旁及喜鬧、歌唱、無厘頭式的大鳴大放。
來到電視劇《孽子》,「寫實」成為一個新的藝術命題,一個重要的敘事態度,似乎,社會比較開放了,傳統的包袱好像比較輕了,以往難以啟齒、無法探討課題,愈來愈可以說、可以演、可以欣賞了。
與之相應也相對的,恰好是「夢境」、「奇幻」式的藝術手法,前文提及的《豔光四射歌舞團》便是一例。黑幽幽的台灣北海岸公路,一台五光十色、七彩斑斕的花車,在夜色中沿著海岸線飄遊,車上幾位羽毛佳麗,載歌載舞搖曳生姿,一邊笑看紅塵,愁對人生。傳統喪葬儀式、牽亡歌陣、扮裝皇后的電子花車,混搭在一起,如夢如詩,如水波豔光,綿綿流動。
本期專題的客座策展人、台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袁子賢,也特別為這個單元提供了他寶貴的意見。他表示:
2024年5月15日,甫贏得全球知名《魯保羅變裝皇后秀》(RuPaul’s Drag Race) 后冠的妮妃雅(Nymphia Wind),引領瘋家(Haus of Wind) 皇后,以六色彩虹進入總統府,在孫文銅像前、象徵國家最高權力的場域中,展現繽紛絢爛、既柔且剛的姿態,試圖軟化向來牢不可破的國族、性別與自我認同結構,妮妃雅將變裝皇后帶向了新的高度。
袁子賢指出,「變裝」藝術的歷史,起源於東、西方皆有數百年歷史的「易服」(cross-dressing)文化,透過反串,帶入與詮釋另一性別的角色,讓觀眾沈醉。早期的易服與反串表演,並沒有性別命題,而是在表演文本之中模糊性別,電影《霸王別姬》裡的程蝶衣、《胭脂扣》裡的如花、《梅蘭芳》裡的京劇名旦,這些角色在眉宇、舉止、幽微的身段與內心世界,無不展現顛鸞倒鳳之美。
於是,在這次的推薦影片裡,觀眾可以看到,從「反串」、「扮裝」到「變裝」,皆以身體作為表演的載體。「反串」與「扮裝」的精髓在於惟妙惟肖的扮演不同性別角色;「變裝」(drag) 則有意識的以「諧擬」(parody) 反轉性別的符號與框架。
回望台灣的反串與變裝發展史,1990年代,彼時台灣經濟快速發展,同志卻隱身於社會的邊陲;然而,反串與變裝卻以兩條路線,企圖敲開台灣社會對於性別的想像。以薪傳中華文化反串藝術的「紅頂藝人」風靡秀場、台北 The Underground Club 每週三舉辦的Paradise Party 加入變裝皇后的元素、建國中學的「紅綾金粉劇團」與起源戲劇背景的「白雪綜藝・劇團」等,猶如酷兒採取的游擊策略,在主流以外的邊緣位置,透過表演模糊 / 踰越身體與社會性別的框架。
客座策展的袁子賢認為,2004年周美玲導演的《豔光四射歌舞團》,以四位變裝皇后的公路旅行,似乎呼應著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 所提出的概念 – 「坎普」(camp) ,一種人工的、雌雄莫辨的、風格與誇張化的、無法被定義的美學。《豔光四射歌舞團》以小成本、獨立製作的規格,卻呈現出高度的迷幻感,將鏡頭關注於未被社會所看見的同志族群,從同志運動的大歷史,到同志個人性別認同的小敘事,皆產生積極的意義。
《豔光四射歌舞團》上映至今,已經20年了。此時此刻的台灣,已邁入後同婚時代,本次展覽與座談活動,透過華語電影中的「反串」與「變裝」、文學與理論作品,理解變裝是一種拒絕被定義且持續生成變化、「自我賦權」的行動。
講者介紹
陳煒智
藝萌友有限公司執行長、編劇、導演、作詞人、影劇評論與研究,紐約大學藝術學院(Tisch School of Arts)電影研究所(Cinema Studies)畢業,2003年至2014年於北美《世界日報》撰作「百老匯」每週專欄,2006年起任教於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2017年起於IC之音竹科廣播策劃、主持《臺灣電影筆記》節目,三度入圍廣播金鐘獎,並於2018年獲頒最佳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獎。現為藝萌友有限公司執行長。
袁子賢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助理教授,2017年於澳洲昆士蘭大學歷史與哲學研究所取得博士,研究領域包含酷兒影像、性別運動、冷戰與文化研究,目前正進行臺灣反串與變裝藝術的歷史梳理,期望成為性別運動中的變裝倡議者。現為社團法人臺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理事、社團法人臺灣南方影像學會理事、臺灣國際影音與教育學會理事;曾擔任國家藝術基金會2024「紀錄片創作專案」評審委員、2024臺灣國際酷兒影展臺灣與亞太短片競賽單元評審、「赤崁當代記」續章與終章協同策展人。
賴蔚炅
畢業於輔仁大學織品與服裝設計學系,曾以《艷光四射歌舞團》榮獲第41 屆金馬「最佳造型設計」獎。現為自由工作者,負責各式劇場、電影與商業活動的服裝設計與顧問。
特別錄影現身
作家馬翊航老師特別錄影一段,將於講座中播放,談談《艷光四射歌舞團》的演出與新書《假城鎮》,想知道詳細內容,只有來參加講座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