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片今後的製作方向-從當前電影發展現況談到台灣省電影製片廠製作方向
------------------------------------------------------------------------------
台灣電影從民國70年開始遭遇轉變時期,包括人才新舊交替、題材更為多元、製作觀念有所突破,但經營上則遭受嚴重壓力。依據上映影片數量統計,民國72到74年的影片產量漸減,香港拍攝影片大量輸入,產量多於國內。
國片不景氣原因,與錄影帶出租店的迅速成長和盜錄出租的問題息息相關。電視節目的新聞報導、連續劇與特別節目皆具有極大吸引力,免費傳送至家中,也拉走許多電影觀眾。另方面,民眾假日傾向走入戶外而較少進電影院。加以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民眾看電影消費意願降低,影響拍片投資意願,製作水準欠高、態度不嚴謹,已投機商業眼光投入拍片而粗製濫造,也使觀眾對國片失去信心。
現階段國片受到回收效益預期的影響,降低預算成本導致無法顧及影片品質低落,觀眾觀影意願降低,造成惡性循環。題材則以大眾取向、低俗趣味為主,以取得賣座的可能,出現打鬥動作場面(如成龍的《福星高照》)與暴露色情(如《玫瑰玫瑰我愛你》)、或暴露社會黑暗面(如《超級市民》將台北市描述為失業、貧窮、罪惡的城市)等類型。表現較好的影片如《老莫的第二個春天》(1984,第21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描寫退伍軍人生活及婚姻狀況;《我這樣過了一生》(1985,第22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及最佳導演)述說一位女性持家,養育子女成長的過程,女主角楊惠姍表現細膩感人,為國片現階段佳作。然國片近年來較欠缺主題嚴正、震撼力強、時代意識濃厚可以振奮人心的作品。
台灣國片的主要市場原為台灣、港九及東南亞地區,近年來星馬泰地區的錄影帶及武俠電影盛行。國內的製作,由於拍片成本輕、製作格局小,因而在海外競爭力薄弱。東南亞市場已是港片天下。在這一狹縫中,共匪電影積極輸出,有計畫地在海外打擊國片市場。以港九地區近兩年半來影片上映情形進行觀察,國片與中國於香港上映的數量相比也較少。海外市場的退縮影響反統戰力量減弱、也使僑胞向心力、政府建設和形象宣導功能降低。
接續,對於中國近幾年的電影製作及推行策略進行說明,中國在四人幫倒台後,對電影作為宣傳的效益重新進行評估,先後各地區成立19個電影製片廠,為加強統戰及拉攏華僑,推出如武打電影《少林寺》以推進海外市場,因其於嵩山少林寺實地拍攝,並有紮實少林派武功,在海外獲得相當的反響。並且,有計畫的找女星劉曉慶至海外參與統戰工作,如在李翰祥導演的《火燒圓明園》及《垂簾聽政》中飾演慈禧太后。另應因香港九七問題,中國於深圳設置電影製片廠,由葉劍英之女凌子(凌孜)進行香港地區的電影文化工作,積極拉攏影人到大陸拍片,給予優惠條件,再將影片送至香港上映。其在香港的地位與作用,相當於許家屯在政治、王光英在經濟,構成三角呼應關係。
因而台灣電影近年開始加強對香港地區的電影政策:舉辦台灣電影影展、並建立專門放映國片的新院線等,準備與中國的影片進行競爭,而其他海外地區則有待努力。台製廠以政府製片機構之立場,對於現階段的困境將朝幾個方向發展:
(1)配合政策宣導加強紀錄片攝製,力求內容、技巧上表現創新,並開拓發行場地。
(2)積極加強劇情長片拍攝,如專案拍攝的政策性巨片《唐山過台灣》受時任台灣省政府主席邱創煥的支持,動用省府預備金2千萬元,加上中央補助款1千萬元的製作費,除可拍出氣勢磅礡、場面感人的影片,更可作為凝聚海外僑胞向心力、與匪作戰有效的利器。在交通處和台中港的協力下於台中港的試拍,則創下當時獨立拍攝狂風巨浪的特殊效果成功先例。每年的年度工作計畫需拍攝社教長片1部,預算為7百萬元,未來期望增加拍攝數量,以宣揚政府德政,削弱黑暗面畸形作品之力量。並希望提高預算至1千萬元,期以較為充裕的製片費用,拍攝內容充實的影片。
(3)對外道路拓寬。原先對外道路較為狹小,影響發展。經霧峰吉峰村、鄉公所建設課等地方人士均熱心協助,進行拓寬路段的藍圖規劃。預計將部分原先7米道路拓寬至12米,並開闢新路段,預計費用概估2500萬至3000萬之間,拓寬後將可從廠內直達吉峰的18米大道,現地方表示籌款困難,望由省府給予專款補助,以使道路拓寬工程早日實現。
(4)興建中心電影文化城,以加強電影攝製場景建設,並發展從溪頭、鳳凰谷、中興新村、省議會到電影文化城的觀光帶。並於民國76年的年度預算中編列興建電影文化城相關經費,如核准通過則可興建大型停車場、多媒體民俗文化館、服裝及道具展示館、省政建設宣導展示館、外景街道、山洞探幽等工程,預計於民國76年光復節對外開放,以供民眾觀光遊覽。
最後,台製廠期許未來的努力方向是將電影攝製、文化展示、省政宣導,以及遊樂觀光的多元功效合為一體。
資料來源:臺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