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本省過去與現在開發地下水資源的方式、計畫和達成農業增產的豐碩成果,共分5單元。 (1)過去的吸取地下水方式。台灣的灌溉事業已有3百多年的歷史,對農業的發展佔極重要的地位,灌溉的水源有分地表和地下水源兩種。鑿井灌溉的歷史雖久,過去所鑿水井深度較淺,吸水的方法有風車、水車、人力吸水、腳踏…等,設備簡陋,出水量少,無法廣泛利用。 (2)台灣省政府成立地下水工程處統籌規劃開發地下水資源。民國47年,台灣省政府為改進本省水利建設開發地下水源,在雲林縣斗六鎮設立地下水工程處,該處擁有最新式的勘測和鑿井機械設備。 (3)地下水開發的3階段:勘測、規劃和實施。 -勘測。即是把某一地區的地下水源做一次總的調查和評價,然後再做有計畫的開發。內容包括:地質鑽探、出水試驗、水溫研究等。地質鑽探是由鑽採機於地區內鑽鑿很多實井,過程中不斷地採取砂樣式樣分析,以測探地層組成、水層深度。每個實井完成後,用電測儀測定該地層的電位能和電阻力,由所得曲線推測水層性能,然後再安裝臨時抽水機,測出出水量多少,並測出地下水位的高低等變化情形。根據勘測結果將本省地下水源分為台北盆地、桃園台地等9個區域,並介紹各區域的儲水量等相關數據資料。 -規劃。從事地下水開發除經費外更須智慧和熱忱,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地下水工程處首任處長薛履坦和全體工程人員集會商討積極展開工程。根據勘測所得資料,負責規劃的工程人員首先擬定雲林和彰化地下水開發計畫,雲林計畫鑿井350口,每日總出水量約為1,717,000公噸,受益面積達70,700公頃。全年可增產稻穀約7萬多公噸。彰化的計畫也大致相同,預計鑿井400口,每日總出水量約為1,962,300公噸,受益面積達28,256公頃,全年增產稻穀約5萬多噸。 第2任處長田維五研討鑿井計畫。雲林縣的開發計畫,由47年8月開始鑿井,到52年底已完成深井338口;彰化縣則於49年4月開始鑿井,到50年2月已完成深井50口,這兩個計畫仍在繼續施工中。 -實施。介紹新式鑿井機和衝擊式鑿井機開鑿深井的施工步驟,包括:鑿井-放置濾水管和井管-填砂粒-洗井-抽水機試驗-電力內外線工程-安裝抽水機。 最新式的「鑿井機」-它的形式是反循環迴轉式和衝擊式兩用機。拍攝工人裝置鑿井機並以動畫介紹鑿井機運作流程:鑽土經表土、沙土、黏土和小石、砂礫和砂土、儲水礫石層等地層,鑽頭的轉動把地層削成碎削,碎削和泥水混合物經過鑽頭和內部由抽水機抽出地面流進沉澱池,這些混合物在沉澱池經沉澱流到泥漿池變成有用的泥漿又流回井內,如此不斷地循環,既可保護井壁又可滑潤鑽頭,一根鑽管鑽好後又再接換一根,如此不斷地接換直到到達有大量水的礫石層為止。 「衝擊式鑿井機」。利用鑽頭上下衝擊地層,直達需要的深度,鑿井完成後,裝置井管和濾井管放入井孔,最底層的井管須要封口,在最裏層放置的井管須要隙縫,以便地下層的水可以從這些縫隙滲進井管。井管裝置完成,接著是洗井工作,目的是把井裏的細砂、黏土和泥土洗出後,獲得清潔的井水,同時又可增加出水量。抽水試驗是為了測驗地下水面的降落值和出水量的關係。根據抽水試驗的結果來選擇適合的抽水機馬達的容量和形式,然後安裝在井裏並加上量水的設備,同時進行接電工程,安裝電力內外線,以電閘和電鈕用來控制抽水機馬達的開關,已完成的深井按動一下電鈕就可抽出水,供應鄉村的需要灌溉農田。(拍攝包括:地下水工程處處長何得萱巡視工地嘉勉工程人員。) (4)本省地下水開發計畫。在民國48年到50年計畫完成302口深井,51年到56年完成765口,57到60年完成533口,共預計開發1,600口,當1,600口深井完成後,可增加水稻種植面積78,545公頃。改善水稻灌溉面積140,538公頃,每年增產糙米246,378公噸。 (5)地下水開發成果。到52年底,已完成雲林縣深井338口,彰化縣50口,嘉義縣10口,屏東縣102口,南投縣1口,共計完成深井501口,這些深井大量的供應稻田用水,原來3年1作的耕地,可改成3年2作,原來單期作田可以改成2期作田,經過地下水灌溉的稻田,稻穗長得格外肥壯飽滿。由於雲、彰、屏地區開發計畫的實施成功,使該等地區的缺水現象大大減輕,農民慶幸和感激政府為他們解決水荒問題。本省地下水開發收效很大,可免除旱災的損失,農民們熱烈慶祝並向台灣省政府主席黃杰及何得萱處長獻旗,表示感激政府開發地下水的德政,農民們慶祝地下水開發的成功以及農產品的豐收。
資料來源:典藏台灣
因台灣電影製片廠廠長龍芳提攜,李行於1960年進入台製擔任特約編導,拍攝多部省政建設彩色紀錄片。
本片不只宣揚政績,也舉例說明並分析當時台灣開始大規模開發地下水資源的狀況。
資料來源:臺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